教育教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工作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培养 -> 教学大纲 -> 正文

《计算机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5-09-25

计算机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计算机科学概论

课程编号:

408002

420002

436002

适用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网络工程

软件工程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

课程学分:

2.5

总学时:

45

其中:理论学时

30

实验学时

15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计算机科学概论》是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相结合的课程,担负着系统、全面地介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技术大门的重任。

《计算机科学概论》课程是计算机各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各个方面,要求做到“广度优先”,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信息编码及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本原理,操作系统和组网技术,算法、程序设计语言及软件工程,数据抽象及数据库,图形学应用,涉及人工智能、计算理论等的介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

1.了解计算机科学体系的框架。

2.熟练掌握计算机科学中的中、英文专业术语。

3.掌握计算机基本的操作技术,包括软件、硬件、网络方面的应用知识,为今后深入学习各专业理论课程打下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

第〇章 绪论

(一)基本教学内容

0.1 算法的作用

0.2 计算机器的由来

0.3 算法的科学

0.4 抽象

0.5 学习大纲

0.6 社会影响

0.7 社会问题

(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计算机课程的知识结构、计算机的由来、计算机的社会影响和社会问题;初识算法的作用;理解算法的抽象和科学。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计算机功能和分类;软件和硬件的组成。

教学难点:计算机功能和分类;算法的作用和科学。

第一章 数据存储

(一)基本教学内容

1.1 位和位存储

1.2 主存储器

1.3 海量存储器

1.4 用位模式表示信息

1.5 二进制系统

1.6 整数存储

1.7 小数的存储

1.8 数据压缩

1.9 通信差错

(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存储器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技术指标、数据压缩的基本技术;理解二进制系统的转换、数据存储的方法、通信差错的原理。

教学重点:存储器的基本结构;二进制系统的转换;数据存储的方法。

教学难点:二进制系统的转换;数据存储的方法。

第二章 数据操控

(一)基本教学内容

2.1 计算机体系结构

2.2 机器语言

2.3 程序执行

2.4 算术/逻辑指令

2.5 与其他设备的通信

2.6 其他体系结构

(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概念、算术/逻辑指令、多处理器计算机;理解机器语言和指令系统、程序执行的方式、计算机与其他设备的通信。

教学重点:机器语言和指令系统;算术/逻辑指令;程序执行的方式。

教学难点:指令系统;算术/逻辑指令;计算机与其他设备的通信。

第三章 操作系统

(一) 基本教学内容

3.1 操作系统的历史

3.2 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

3.3 协调机器的活动

3.4 处理进程间的竞争

3.5 安全性

(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操作系统的历史、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的安全性;理解进程管理、处理进程间的竞争原理。

教学重点: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进程管理;操作系统安全性。

教学难点:进程管理;处理进程间的竞争。

第四章 组网及因特网

(一)基本教学内容

4.1 网络基础

4.2 因特网

4.3 万维网

4.4 因特网协议

4.5 安全性

(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网络基础、了解因特网的体系结构、编址及应用、HTML,XML;理解广域网的基本概念、提供的服务和分组转发机制、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活动工作原理、网络安全性。

教学重点:因特网的体系结构、编址及应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活动工作原理;因特网入侵的形式、防护和对策。

教学难点:因特网的编址及应用;HTML,XML;网络安全性。

第五章 算法

(一)基本教学内容

5.1 算法的概念

5.2 算法的表示

5.3 算法的发现

5.4 迭代结构

5.5 递归结构

5.6 有效性和正确性

(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算法的概念、算法求解的艺术;理解迭代结构、递归结构、算法的有效性。

教学重点:算法的概念;迭代结构;递归结构。

教学难点:迭代结构;递归结构。

第六章 程序设计语言

(一)基本教学内容

6.1 历史回顾

6.2 传统的程序设计概念

6.3 过程单元

6.4 语言实现

6.5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6.6 程序设计中的并发活动

6.7 说明性程序设计

(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程序设计语言发展历史、传统的程序设计概念、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理解程序设计过程单元、理解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程序设计中的并发活动。

教学重点:程序设计语言发展历史;传统的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教学难点:程序设计过程单元;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第七章 软件工程

(一)基本教学内容

7.1 软件工程学科

7.2 软件生命周期

7.3 软件工程方法

7.4 模块化

7.5 行业工具

7.6 质量保证

7.7 文档编制

7.8 人机界面

7.9 软件所有权和责任

(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软件工程学科的应用、软件生命周期、行业工具、软件测试、软件文档编制、软件所有权和责任;理解软件工程方法、软件模块化。

教学重点:软件工程学科的应用;软件生命周期;软件测试。

教学难点:软件工程方法;软件模块化。

第八章 数据抽象

(一)基本教学内容

8.1 数据结构基础

8.2 相关概念

8.3 数据结构的实现

8.4 一个简短案例的研究

8.5 定制的数据类型

8.6 类和对象

8.7 机器语言中的指针

(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数据结构基础、数据结构的实现、定制的数据类型;理解一个简短的案例、类和对象、机器语言中的指针。

教学重点:数据结构的实现;一个简短的案例;类和对象。

教学难点:数据结构的实现;类和对象;机器语言中的指针。

第九章 数据库系统

(一)基本教学内容

9.1 数据库基础

9.2 关系模型

9.3 面向对象数据库

9.4 维护数据库的完整性

9.5 传统的文件结构

9.6 数据挖掘

9.7 数据库技术的社会影响

(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数据库基础、关系模型、传统的文件结构、数据库技术的社会影响;理解面向对象数据库、数据库的完整性维护、数据挖掘。

教学重点:数据库基础;关系模型;数据库的完整性维护;传统的文件结构。

教学难点:关系模型;传统的文件结构。

第十章 计算机图形学

(一)基本教学内容

10.1 计算机图形学的范围

10.2 3D图形概述

10.3 建模

10.4 渲染

10.5 处理全局照明

10.6 动画

(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计算机图形学的历史与应用、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内容、计算机图形学的学科趋势;理解一个应用案例。

教学重点:计算机图形学的历史与应用;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内容;图形学应用案例。

教学难点: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内容;图形学应用案例。

第十一章 人工智能

(一)基本教学内容

11.1 智能与机器

11.2 感知

11.3 推理

11.4 其他研究领域

11.5 人工神经网络

11.6 机器人学

11.7 后果的思考

(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人工智能的基础、人工智能的实现、机器人学、人工神经网络;理解感知与推理。

教学重点:智能与机器;人工神经网络;机器人学。

教学难点:感知与推理;人工神经网络。

第十二章 计算理论

(一)基本教学内容

12.1 函数及其计算

12.2 图灵机

12.3 通用程序设计语言

12.4 一个不可计算的函数

12.5 问题复杂性

12.6 公钥密码学

(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计算理论的概念、图灵机、通用程序设计语言、公钥密码学;理解一个不可计算的函数。

教学重点:函数及其计算;图灵机;公钥密码学。

教学难点:函数及其计算;一个不可计算的函数。

三、课程各章节学时分配

序号

内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计科

网工

软工

计科

网工

软工

0

绪论

2

2

2

1

数据存储

2

2

2

2

数据操控

2

2

2

3

操作系统

2

2

2

实验课时分配详见实验大纲

实验课时分配详见实验大纲

实验课时分配详见实验大纲

4

组网及因特网

2

2

2

5

算法

2

2

2

6

程序设计语言

4

4

4

7

软件工程

2

2

2

8

数据抽象

2

2

2

9

数据库系统

2

2

2

10

计算机图形学

2

2

2

11

人工智能

2

2

2

12

计算理论

2

2

2

全书综合讲解

2

2

2

合计

30

30

30

15

15

15

四、本课程课外学习与修学指导

由于该课程涉及计算机科学的各个方面,内容复杂,与后续专业课如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算法分析、软件工程、数据抽象及数据库、图形学应用、人工智能、计算理论等课程有较大的关联,因此有一定的难度。要学好本课程,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在本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中须完成15个学时的实验,通过实践性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具备应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等技术的操作与设计能力。

本课程的课堂教学采用双语教学,所以要求学生多参阅相关书籍,对课外练习的要求如下:

(1)该课程采用全英文教材,双语授课,因此要求学生课外加强英文基础和计算机基础,并多做练习,理解基本概念的原理;

(2)该课程的讲授重在知识的广度,为了能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相关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多阅读计算机科学引论等相关书籍,拓展知识面;

(3)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术,要求学生自学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

五、本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成绩评定方法:本课程的考核是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终考试成绩相结合。具体比例为:上课出勤、作业占20%,实验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其中期未考试总分100分,基础题占50%,中等难度题占40%,较难题占10%。考试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算法题、分析题、综合应用题等。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Computer Science:an overview(《计算机科学概论》第十版),(美)J.Glenn Brookshear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

主要参考书:

[1] Computing Essentials(《计算机科学引论》2009影印版),(美)Timothy J.O’Leary , Linda I.O’Leary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2] 《计算机科学概论(第10版)(Computer Science:An Overview)》,(美)J.Glenn Brookshear著,刘艺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

[3] 《大学计算机基础》,戴经国 羊四清著,科学出版社,2010年

大纲撰写人:李曾妍

大纲审阅人:袁辉勇

教学副主任:易叶青

编写日期:201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