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yu乐鱼·(中国)官方网站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3版)
一、培养目标与要求
(一)培养目标
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管理、农村文化建设、涉农企业管理等方向,为涉农行政管理部门、农村基层组织和涉农企业,培养具有一定的农业综合知识和农业推广技能,并具有较强的经济社会文化管理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具体要求
1.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认真负责、勤奋敬业的职业精神,团结协作、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能热心于从事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关领域的工作,具备适应艰苦工作环境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2.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基础理论知识,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发展前沿动态,掌握一定的农业综合知识。同时,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的外文资料。
3.扎实的专业技能。具备研究性解决农村社会经济相关事务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具备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的专业技能,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又具备较强的分析决策和经营管理能力,同时又具备组织团队开展这些业务工作的组织协调能力。
二、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主要为国民教育系列应届和往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具有本科学历和相关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及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一)学习方式
采用全日制学习和非全日制学习两种学习方式。
(二)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不得超过4年。
四、课程体系与必修环节
(一)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应修课程总学分不少于28.5学分。
表1 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
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段
|
模块一:公共课(11学分)
|
1
| 英语
| 32
| 2
| 第二学段
|
2
|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 32
| 2
| 第二学段
|
3
|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 32
| 2
| 第二学段
|
4
|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 32
| 2
| 第二学段
|
5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6
| 1
| 第三学段
|
6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2
| 2
| 第五学段
|
模块二:领域主干课(8学分)
|
1
| 发展经济学与中国农村发展
| 32
| 2
| 第二学段
|
2
| 农村公共管理
| 32
| 2
| 第二学段
|
3
| 农村区域发展规划
| 32
| 2
| 第二学段
|
4
| 农业概论
| 16
| 1
| 第二学段
|
5
| 研究方法与论文设计
| 16
| 1
| 第二学段
|
模块三:专业技能选修课(选修不少于6学分)
|
1
| 农村文化建设
| 24
| 1.5
| 第二学段
|
2
| 涉农企业管理
| 24
| 1.5
| 第二学段
|
3
| 农村经济组织与管理
| 24
| 1.5
| 第二学段
|
4
| 农村社会问题与社会管理创新
| 24
| 1.5
| 第三学段
|
5
| 农产品物流与营销
| 24
| 1.5
| 第三学段
|
6
| 农村经济发展专题
| 24
| 1.5
| 第三学段
|
7
|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 24
| 1.5
| 第三学段
|
模块四:专业拓展选修课(选修不少于3.5学分)
|
1
| 公文写作
| 16
| 1
| 第三学段
|
2
| 农业项目管理与评估
| 16
| 1
| 第三学段
|
3
|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专题
| 8
| 0.5
| 第三学段
|
4
| 创业管理
| 16
| 1
| 第五学段
|
5
| 公务礼仪
| 8
| 0.5
| 第五学段
|
6
| 农业法制
| 8
| 0.5
| 第五学段
|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应补修本领域本科阶段的2门主干课程《现代农业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2.专业实践(6学分)。研究生须按照《leyu乐鱼·(中国)官方网站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暂行规定》的要求,在基本学制年限内从事不少于10个月的专业实践,主要安排在第一、四、六学段进行。研究生须在校内外导师指导下制定《leyu乐鱼·(中国)官方网站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并于实践结束后撰写专业实践总结和专业实践研究报告。专业实践考核评定为合格以上的研究生方可取得相应的学分。
(二)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制定个人培养计划、论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职业道德教育、主讲专题报告1场、参加省级以上学术会议或行业会议2场次等。具体要求按照《leyu乐鱼·(中国)官方网站研究生培养管理规定》执行。
研究生按本领域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取得规定的学分,完成规定的必修环节后,方可申请毕业和论文答辩。必修课70分为合格,选修课60分为合格,课程学习取得合格成绩方可计算学分。
五、培养过程与方式
(一)培养过程
按“理论指导实践,兴趣确定研究方向”的原则,采取课程学习与实践实习交互渐进式,认知调研后确定培养方向的形式来制定研究生培养过程。考虑到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为便于学生到农业生产一线参加专业实践,将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划分为7个学段。其中3个学段进行理论学习,3个学段进行专业实践,1个学段开展学位论文答辩相关工作。具体安排如表2、表3:
表2 全日制学习培养过程中的节点及其要求
序号
| 学 段
| 时间区间
| 培养环节及内容要求
|
1
| 第一学段
(认知实践)
| 7月-8月
| 1.认知调研(调研单位:涉农行政管理部门、农村基层组织和涉农企业)
2.调研讨论总结
|
2
| 第二学段
(理论学习1)
| 9月-次年1月
|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2.完成课程学分(17学分)
3.职业道德教育
|
寒假
|
3
| 第三学段
(理论学习2)
| 2月-4月
| 完成课程学分(4.5学分)
|
4
| 第四学段
(专业实践)
| 4月-10月
| 1.学位论文开题
2.专业实践(实践单位:涉农行政管理部门或农村基层组织或涉农企业;岗位:涉农管理部门助理或实习村官或总经理助理)
|
5
| 第五学段
(理论学习3)
| 11月-次年1月
| 1.完成课程学分(5学分)
2.职业道德教育
3.中期考核
|
寒假
|
6
| 第六学段
(综合实践)
| 2月-4月
| 1.综合实践(实践单位:涉农行政管理部门或农村基层组织或涉农企业;岗位:涉农管理部门助理或实习村官或总经理助理)
2.完成实践总结与研究报告
|
7
| 第七学段
(论文答辩)
| 5月-6月
| 1.完成学位论文
2.论文评审与答辩
|
表3 非全日制学习培养过程中的节点及其要求
序号
| 学 段
| 时间区间
| 培养环节及内容要求
|
1
| 第一学段
| 7月-8月
| 1.调研实践(调研单位:涉农行政管理部门或农村基层组织或涉农企业等)
2.调研讨论总结
|
2
| 第二学段
| 9月-次年1月
|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2.完成课程学分(17学分)
3.职业道德教育
|
3
| 第三学段
| 2月-4月
| 完成课程学分(4.5学分)
|
4
| 第四学段
| 4月-10月
| 1.专业实践(实践单位:学生所在工作单位)
2.学位论文开题
|
5
| 第五学段
| 11月-次年1月
| 1.完成课程学分(5学分)
2.职业道德教育
3.中期考核
|
6
| 第六学段
| 2月-4月
| 1.综合实践(实践单位:学生所在工作单位)
2.完成实践总结与研究报告
|
7
| 第七学段
| 5月-6月
| 1.完成学位论文
2.论文评审与答辩
|
(二)培养方式
1.实行校行(企)“双主体”协同培养。建立学校与涉农行政管理部门、农村基层组织和涉农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在招生、培养、学位论文指导、学位授予等各个方面实现共同管理,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建设研究生实践基地,使学校与行业企业真正成为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共同主体。
2.实行校行(企)“双导多师”联合培养。建立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培养学生的“双导师”制,采取多个校内专职教师和多个校外兼职教师组成的课程组完成教学任务的“多教师”课程教学模式。
3.实行“双段交替”多岗实践培养。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建立多岗轮换实践制度。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分段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第一学段、第四学段、第六学段到涉农行政管理部门、农村基层组织、涉农企业组织进行轮岗实践。(具体轮岗实践内容及时间安排见表4)。在同一单位的不同岗位上完成专业综合实践的根据不同岗位的性质分段进行。
表4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实践内容安排
实践单位
| 实践岗位
| 专业综合实践内容与要求
|
涉农行政管理部门
| 部门助理
| 基本了解农业局、水利局、林业局、畜牧局、农机局、农办等涉农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并能处理涉农行政管理部门日常行政事务
|
农村基层组织
| 实习村官
| 基本掌握农村经济与社区建设的基本规划问题,能够处理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保险等农村经济社会事务
|
涉农企业
| 总经理助理
| 基本掌握涉农企业的运作模式,熟悉农产品生产、采购、销售等环节的管理方法与生产技能技术
|
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研究生不同学段的轮岗实践在学生所在单位完成。
六、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一般应在实习实践基地完成。
(二)论文形式
学位论文可采用应用研究、调研报告、农业项目规划与设计、产品研发、推广项目技术与效益分析等多种形式。
(三)开题论证
在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撰写3000-5000字的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于第四学段提出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公开论证。开题报告确定后,应制订切实可行的论文工作计划,并予以实施。
(四)论文评阅与答辩
研究生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重点考察论文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研发生产与应用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应重点审查是否具有一定的工作量、先进性和工作量。
学位论文须提交3名同行专家进行评阅,其中校外专家至少1名,论文评阅通过后才能申请答辩。答辩时,答辩委员会应至少由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或行业企业高层领导组成,其中至少有1名来自校外行业领域的专家。答辩人的校内外导师和论文评阅人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
七、学位授予
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必修环节等要求,成绩合格,取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经校硕士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准予毕业,并颁发由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的毕业证和学位证。论文评阅或答辩申请无效的研究生,经论文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四个月后(时间应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按有关规定重新申请论文答辩一次,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由校硕士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