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学院
首页|概况|党建工作|师资队伍|教学工作|学科专业|学生工作|科学研究|校企合作|招生工作|就业工作|校友分会|一流专业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工作>>人才培养>>本科生培养>>教学大纲>>正文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
2015-09-25 15:29     (次数)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计算机组成原理

课程编号:

408012

420011

436014

适用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网络工程

软件工程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

课程学分:

3.5

3.5

3.5

总学时:

64

64

64

其中:理论学时

52

52

52

实验学时

12

12

12

先修课程:

电子技术基础、操作系统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相关各本科专业教学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的工作原理:通过控制信息的处理来达到处理数据信息的目的;帮助学生认

识到计算机组成的冯诺依曼结构是可以实现这种目的的一种结构;进而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硬

件各子系统的功能、组成及实现。这一目的的实现不仅对设计开发计算机系统有重要作用,而

且也是其后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体系结构、分布与并行处理等课程的基础。学生通过学习本

课程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冯诺依曼机的特点;熟悉衡量计算机性能的评价及主要技术指标(机器字长、存储容量、运算速度);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以及它的应用领域。

2.掌握数值数据的表示方法、运算方法及定点运算的硬件实现,熟悉字符、汉字的表示方法;了解流水浮点运算器的组成与实现。

3.掌握构造高速度、大容量、低成本的存储子系统的各种技术,包括高速缓冲存储器、虚拟存储器、多体交叉存储器;掌握如何用常用芯片构造主存;熟悉双端口存储器、相联存储 器;了解存储保护技术。

4.掌握指令系统的分类、常见的寻址方式、指令格式、指令设计的优化方法,了解RISC技术。深刻领会指令系统与机器主要功能以及与硬件结构之间的关联。

5.掌握总线的概念、总线对计算机系统性能的影响、总线仲裁与定时的方式;了解常用的标准总线。

6.掌握外部设备与主机交换信息的三种控制方式:程序查询、中断、DMA;熟悉显示器、磁盘机的组成与功能;了解常用的外部设备。

7.掌握领会CPU在计算机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CPU的功能和内部结构,熟悉机器

完成一条指令的全过程,初步掌握并行性的基本概念以及实现时间重叠的技术途径:流水处理。

领会中断技术在提高整机系统效能方面所起作用。领会指令周期、机器周期、时钟周期(节拍)和控制信号的关系,深刻领会控制单元在机器运行中所起的核心作用,掌握设计控制单元的基本两种基本方法:组合逻辑设计与微程序设计,初步建立设计控制单元的思路,为今后设计计算机打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论(5学时,包含1次实验占2课时)

(一)基本教学内容

1.计算机分类与应用

2.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与发展

3.计算机的软件组成与发展

4.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硬件组成;了解冯诺依曼计算机结构与特点及现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了解单处理机系统及多处理机系统的概念。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与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第二章运算方法与运算器(12学时,包括1次习题课占2个学时,1次实验占2课时)

(一)基本教学内容

1.数据与文字的表示方法

2.定点加减法运算

3.定点乘除运算(可选)

4.浮点四则运算

5.算术逻辑单元

(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

(1)掌握数的编码表示(原码、补码、反码、移码);

(2)掌握定点数与浮点数的表示与运算;

(3)掌握运算器的电路组成与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计算机定点数、浮点数的表示与运算;算术逻辑单元ALU的基本硬件组成与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算术逻辑单元ALU的基本硬件组成与工作原理。

第三章存储器(12学时,包括1次本单元内容总结及习题课占2个学时,1次实验占2课时)

(一)基本教学内容

1、存储器概述

2、随机读写存储器

3、只读存储器和闪速存储器

4、高速存储器

5、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

6、虚拟存储器

7、存储保护

(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存储器分类及特点,掌握存储器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存储器与系统总线的连接方法和存储器扩展方法。

教学重点:高速缓冲存储器基本工作原理;内存储器与系统总线的连接及内存储器的扩展方法。

教学难点:内存储器与系统总线的连接及内存储器的扩展方法。

第四章指令系统(2学时)

(一)基本教学内容

1.指令系统的发展与性能要求

2.指令格式

3.指令与数据的寻址方式

4.堆栈寻址方式

5.典型指令系统

(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能分析计算机指令系统的特点,掌握计算机指令的设计方法。

教学重点:指令寻址方式的表示

教学难点:指令的设计

第五章中央处理器(14学时,包括1次习题课占2个学时,1次实验占2课时)

(一)基本教学内容

1.CPU的功能与组成

2.指令周期

3.时序产生器与控制方式

4.微程序控制器

5.微程序设计技术

6.硬布线控制器

7.典型CPU

(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掌握CPU基本组成及其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指令的执行过程。

教学重点:CPU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微程序控制器

第六章系统总线(6学时,1次实验占2课时)

(一)基本教学内容

1.总线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形态

2.总线接口

3.总线的促裁、定时和数据传送模式

4.典型总线

(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总线功能、分类及特点,掌握不同总线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了解总线控制方法。

教学重点:总线结构、原理、特点。

教学难点:总线控制方法

第七章外围设备(4学时)

(一)基本教学内容

1.外设概述

2.显示设备

3.输入设备与打印设备

4.硬磁盘存储设备

5.软磁盘存储设备

6.磁带存储设备

7.光盘存储设备

(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认识到I/O设备的功能是完成信息形式的转换,使得计算机系统能够与环境交流;而外存储设备的功能则是信息的仓库;帮助学生认识到外设通过接口与主机相连,外设及接口构成了计算机系统的输入输出系统。

教学重点:输入设备和打印设备、软磁盘存储器、磁带存储器。

教学难点:在硬磁盘存储器一节,包括:磁记录原理与记录方式、硬盘机的组成与分类、磁盘信息分布、磁盘存储器的技术指标及其计算。

第八章输入输出系统(9学时,1次实验占2课时)

(一)基本教学内容

1.外设的定时方式与

2.程序中断方式

3.DMA方式

4.通道方式

5.典型通用I/O接口标准

(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接口概念,掌握外设I/O的控制方式。

教学重点:外设与主机的信息交换方式。

教学难点:外设输入/输出控制方式。

三、课程各章节学时分配

序号

内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计科

网工

软工

计科

网工

软工

1

计算机系统概论

3

3

3

2

2

2

2

运算方法与运算器

10

10

10

2

2

2

3

存储器

10

10

10

2

2

2

4

指令系统

2

2

2

5

中央处理器

12

12

12

2

2

2

6

系统总线

4

4

4

2

2

2

7

外围设备

4

4

4

8

输入输出系统

7

7

7

2

2

2

合计

52

52

52

12

12

12

四、本课程课外学习与修学指导

由于该课程涉及计算机系统中各种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内容复杂,难度较大,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要学好本课程,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要求学生多参阅相关书籍,多做练习,认真准备实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主要功能及其实现过程。

五、本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考核方式:考试,闭卷

成绩评定方法:本课程的考核是平时成绩和期终考试成绩相结合,理论成绩与实验成绩相结合。具体比例为:上课出勤占10%,作业占10%,实验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其中期未考试总分100分,基础题占50%,中等难度题占40%,较难题占10%。考试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分析题、综合应用题等。

六、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白中英,计算机组成原理(第四版),科学出版社。

2.教学参考书:

【1】唐朔飞,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William Stallings,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cture(第五版),2001

【3】王爱英,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大纲撰写人:龙海

大纲审阅人:刘伟群

教学副主任:易叶青

编写日期:2012.6.28

上一条:《计算机网络工程》教学大纲
下一条:《离散数学》教学大纲
关闭窗口
 

行政办: 百全楼110 | 教务办: 百全楼213 | 邮编: 417000 | 电话/传真: 0738-8377309
@2003-2015 版权所有: leyu乐鱼·(中国)官方网站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