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为leyu乐鱼·(中国)官方网站研究生教育点赞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3-13 点击:

leyu乐鱼·(中国)官方网站研究生唐婷正在实践基地大棚里实习

“做得研究,下得田地”是leyu乐鱼·(中国)官方网站15级研究生唐婷读研的真实写照。由于研究方向是作物领域,她的研究和学习都与农业生产紧紧捆绑在一起,“别人上课是按学期来的,而我是根据学段来的。农作物生长的时候我便到田间地头和大棚里干活做实验,等到忙完收成了,我又回到学校学理论了。”这种交替学习的模式,让这个在城市长大的“90后”迅速蜕变成农业领域的行家里手。毕业尚有半年,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已经向她抛出了“橄榄枝”,欢迎她随时加盟。

现代农业发展对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且尤为迫切。在leyu乐鱼·(中国)官方网站党委书记郭军看来,能够支撑与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硕士,有着很强的职业指向性,需要具备实践创新能力。于是,该校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了“三双、四模块、七学段”人才培养新模式,从2012年至今,已培养出65名“懂研究”、“接地气”的农业硕士,他们的技术引进、推广与服务能力获得当地农民、企业和政府等多方点赞。

“三双”——“双主体”+“双段交替”+“双导多师”

在leyu乐鱼·(中国)官方网站,农业硕士的培养并不是学校一家“说了算”。郭军介绍,“双主体”是学校与农业管理部门、涉农企业“双主体”协同培养运行机制,在招生、培养、学位论文指导、学位授予等各个方面实现共同管理,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建设研究生实践基地。此外,学校以研究生和导师为依托,以行业企业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问题为选题开展相关论文工作,大力推进服务企业行动。协同培养单位在出导师、出教师、出项目,安排实践岗位、安排工作生活津贴、安排就业等方面落实相关工作。

“双主体”机制下,研究生唐婷的整个读研生活都是在学校和校外企业里“双段交替”学习。她在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参与了一项“水稻抗高低温的实验”,很多在基地的实验中碰到的问题,回到学校之后她会根据实验记录去向老师请教,再查资料拿出解决方案。“我觉得这样的学习方式让我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由于实践时间较长,每个研究生并不会被固定在一个岗位上,而是会去不同类型的联合培养单位或同一单位的不同岗位上完成专业综合实践。郭军认为,学生对职业领域的多个岗位都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利于他们打下扎实的专业技能,也能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导师是研究生成长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该校采取了“双导多师”制,成立了由1个校内导师、1个校外导师和多个实践指导教师组成的“1+1+N”导师组,共同指导培养研究生。研究生相好平在进行“资源枯竭地区扶贫开发模式研究”的调研时,校外导师、娄底市委党校副校长彭一伶带着她跑去多个农村基层。“面对农村发展问题时,我觉得自己的思考方式还是很局限。但彭老师的引导,特别是面对实际中的问题,她会教给我很多经验。”据介绍,在该校,从开学典礼到学位授予仪式,从课程教学到专业实践,从开题论证、中期检查到论文答辩,校外导师全程参与。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强调校内外导师不分第一、第二,只是职责分工不同,享有同等导师待遇。

“四模块”——公共课+领域主干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拓展课

公共课与专业课设置僵化、开设的应用型课程不足、课程内容没有突出创新性与前沿性……为了规避这些高校农业硕士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leyu乐鱼·(中国)官方网站在课程设置上推出“公共课+领域主干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拓展课”的“四模块”形式。该校副校长周发明告诉记者,“四模块”强化职业需求导向,注重人文与科技相结合,强调以综合素养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提高为核心,因此在公共课、领域主干课的基础上,增加了以培养专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技能课和以培养综合素养为目标的专业拓展课程两大特色模块。

无人机喷药技术已在多个农村推广,但许多植保无人机却存在续航能力差、造价高且没有完善的试药系统等问题。研究生雷楠根据专业技能课上学习的《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原理与实践》相关内容,在湖南万家丰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实践,对植保无人机进行了改良和调试,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为了保证各个模块课程的教学效果,该校还坚持课堂授课与田间地头、实践基地授课相结合,实行“多课堂”教学。此外,大力推行调查研究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参与式等授课方式,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核心课程都安排了1-2名校外兼职教师和一定的校外实践教学课时数。以《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原理与实践》为例,课程负责人为金晨钟研究员、校内专职教师有李静波博士、刘秀博士,校外兼职教师有湖南省植保植检站唐会联副站长、郭海明副站长和湖南省农科院邬腊梅;16个总学时中有8个学时的教学在双峰县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基地完成。

“七学段”——实践-理论-实践螺旋式上升培养

“农业生产有其特有的季节性特点,传统的学期制度并不适用于农学硕士的培养。”周发明说,学校为此调整教学组织方式,创建了“七学段”学期制度,将两年四个学期改成了两年七个学段,农忙时学生进入实践基地进行专业综合实践,农闲时则在学校进行课程学习。二者分段交叉进行,建立从实践—理论—实践的螺旋式上升培养路线。

研究生雷楠的研究方向是植物保护领域,目前已经完成了五个学段的学习。从正式入校前的暑假开始,他就已经开始第一个学段学习。“第一、四、六学段都在企业进行实践研究,二、三、五学段便回到课堂学习理论知识。第七个学段再进行论文撰写和答辩。”雷楠认为,这样的学段安排不但符合农作物生长规律,而且使自己的知识储备与专业实践结合得很完美,大大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企业同样是这种创新培养模式的“受益者”。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亲自参与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培养了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农业人才,同时也使学生们所做的科学研究能真正符合产业发展、经济社会需求。

据统计,目前,该校三届研究生(65人)共发表期刊论文6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2项,完成调研报告15份。研究生在专业实践期间,充分发挥研究性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创造性地开展服务三农工作,取得了较多可喜的成绩,共引进推广技术10余项,实现农业产业项目落地5项,培训农民3000余人次,完成企业与地方政府委托任务12项。该校前三届毕业生九成以上进入农业管理部门或涉农企业工作。(记者 /黄京 苏军华 通讯员/ 彭健民 陈勇)